創新藥“黃金十年”,AI制藥先行長三角
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元宇宙、綠色低碳……當科技敲開新時代的大門時,上海正從東方走向世界的中心。
上海掌舵:生物醫藥“大船”駛入深海
“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的世紀”。
一句流傳已久的話,中國的體會稍顯苦澀,生物醫藥是郁結所在。被人寄予厚望的生命科學,當前應用最廣的方向便是制藥,生物醫藥是創新藥的主要來源之一。但在2010年前,中國自主研發的創新藥一片空白,生物醫藥產業并不完整。
十年過去,以生物醫藥發展為基礎的創新藥產業、AI制藥賽道日漸成為中國醫藥最耀眼的星星,我國正向“醫藥強國”穩步邁進。今年5月發布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將生物醫藥產業列為四大重點發展領域之首,而國家統計局預計,2022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4萬億元。
漫漫長路,上海扮演了重要角色。從20世紀90年代布局生物醫藥,吸引國際知名藥企,到21世紀初率先建立生物產業園區,開展產學研一體規劃建設,浦東張江積蓄起的底蘊逐漸成為創新的源頭。近年上海提出“1+5+X”計劃,作為“1”的張江帶動上海寶山、奉賢、虹橋、臨港等地,更讓生物醫藥產業“遍地開花”。
上海生物醫藥行業協會會長傅大煦說,上海每年平均會有50個新藥進入臨床階段,國內首款抗體藥物、溶瘤病毒藥物、Car-T藥物都誕生在上海,國內1/3的創新藥都與上海有關,而今上海藥物創新已進入產出期:2021年便有六七款創新藥上市,這是以往難以奢望的數量。
高樓大廈平地起,創新藥紛紛涌現。人們認識到,生物醫藥是“永遠的朝陽產業”。
“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工作報告指出,中國已經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而生物醫藥正是中國取得重大成果突破的領域之一。
新時代將至,上海生物醫藥人才步履匆匆,車水馬龍:AI制藥企業晶泰科技的上??偛柯涞貜埥痪?,CEO馬健仍為各項事務奔波;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歸國學者徐華強忙碌在實驗室,新藥又有突破;馬上是新藥華堂寧上市的第一周,創始人陳力奔走在眾多會場……
秋冬時節的上海,生物醫藥的期望如紛紛揚揚的厚雪,預示著來年的豐收。
生物人才“回潮”
要發展,就要留住人才?;仡櫧晟镝t藥創新藥發展的脈絡,正是大量海歸人才以及有國際藥企工作經驗的人才,撐起上海生物醫藥的半邊天。
徐華強在2019年正式入職上海藥物所,如今是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靶標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國際著名結構藥理學家,曾在Nature、Science(CNS)等期刊發表250多篇論文,獲選CNS主刊32篇,論文被引超30000次,是多年的“全球高被引學者”。
2019年正式歸國前,他曾在10年間同中國“若即若離”。2008年,時任上海藥物所副所長的蔣華良找到徐華強,希望他幫忙為藥物所建立靶標中心,次年又同Van Andel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開啟了徐華強十年的“兩頭跑”生涯。他每年都來上海工作半年,培養出的30多名博士、碩士,如今都成為原創新藥靶標結構、功能研究方面科研、企業領域的骨干。
中國生命科學發展不過40年左右,徐華強正是第一批求學海外的生物學子。他師從國際著名神經科學家趙南明,是1985年清華的第一屆生物物理專業研究生,最終為中國帶回前沿的藥物靶標結構研究的經驗。
闖入當下最熱門的生物醫藥話題——“AI制藥”賽道,晶泰科技CEO馬健則是當下主流海歸學子的中堅力量。讀完浙江大學物理學博士,他遠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成為博士后,并在2014年的麻省理工校園,同溫書豪、賴力鵬兩位博士成立晶泰科技,成為國內AI制藥行業最早入局者之一。彼時,正是國內創新藥的熱門期。
今年9月,晶泰科技將上??偛柯涞仄謻|張江,馬健也來到上海。面朝成名已久的“藥谷”張江,他不禁感嘆:“浦東是AI制藥企業加速發展的理想土壤。”
“華堂寧”多扎格列艾汀是全球首創的糖尿病治療新藥,曾被美國糖尿病協會前任主席John Buse稱作“近10年來第一類全新糖尿病藥物”。華領醫藥創始人陳力在羅氏集團工作多年,參與籌建羅氏研發(中國)有限公司而回到上海,得到諸多上海市人才獎項,在張江創立了華領醫藥。
新藥上市,他向媒體說出心聲:“如果沒有‘十二五’‘十三五’重大專項的支持,沒有上海市推動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實施,沒有張江提供的創新產業環境,我們就無法實現華堂寧中國新藥創制這一重大突破。”
學術、企業、市場面面俱到,涌來的人才潮流暗示著上海生物醫藥的“求賢若渴”。
創新藥走向“新征程”
一款新藥的誕生,除去解決科研創新的難題,還要經過質量、成本控制,撬動金融股權融資,推進藥物、器械注冊,設計臨床階段實驗,完成銷售、定價等流程。一個流傳甚廣的比喻是:十億美元,十年時間,抵達最后臨床階段的藥物成功率不到一成。
然而,創新藥是醫藥公司不可逆轉的發展方向。中國生物制藥公司首席執行長謝承潤向媒體透露,財報數據愈發表明,新產品、創新藥、腫瘤藥是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預計2030年創新藥將占總營收六成。
2015年,醫藥行業的“722事件”是一場中國創新藥的“破釜沉舟”。一則CFDA發布的臨床試驗數據核查公告要求,對數年積壓的1622個臨床試驗項目施行嚴格自查,針對不規范、不完整甚至數據造假的項目方實行“吊銷資格”“列入黑名單”等懲罰,最終1277個項目撤回或不予批準,占比達89.4%。
這是馬健創立晶泰科技的第二年,他印象深刻。疾風驟雨之后,生物醫藥行業痛定思痛,涅槃重生。藥品研發產業開始追捧創新的技術,藥物核查、評審工作步入常態化。這一年還有其他大事,藥明康德回國,“領頭羊”效應深入長三角,隨后生物醫藥行業市場進入高速增長。
同一時期,新藥研發的漫長周期、巨額投入、高風險沒有嚇退學術科研人員。
徐華強在上海的團隊屢獲成果,2015年領銜全球28個實驗室的60余名科學家團隊,解決GPCR轉導阻遏蛋白信號通路機理的世界級科學難題;2019年與其他機構的共同成果“解析蛋白質結構為新藥研發提供結構理論基礎”成果入選中國醫學重大進展;2021年主導解析了多巴胺受體等30多種GPCR結構,奠基下抗神經精神類疾病藥物的結構基礎。
徐華強(左二)在實驗室和學生討論工作
“中國有條件做出世界最好的創新藥。”徐華強說,“中國科研人員要有引領世界的自信,敢作敢為”。為了更好地促進新藥誕生,徐華強前進一步:他的團隊成為國內少有的掌控新藥靶點研究至藥物設計全流程的團隊,如今參與主導的三款新藥進入臨床。
新的“節點”正在到來。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內外不少創新藥進入臨床階段,資本投資退潮,“檢驗成果”的時候到了,埋下的種子開始“發芽”。前不久,上海市生物醫藥處處長曹宏明稱,包括華領醫藥的華堂寧在內,上海市今年已獲批三個一類國產創新藥,位居全國前列。
“中國正邁入生物醫藥發展的黃金十年。”全球咨詢機構戴德梁行指出,近年來,國產醫療器械政策體系壯大,國家藥品集中采購壓縮仿制藥市場空間,創新藥納入醫保目錄,而另一端——龐大的創新藥臨床需求尚未被滿足,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對于上海來說,這將是機遇與責任并存的“新征程”。
AI制藥活力澎湃
站在產業交匯前沿,上海正在目睹AI制藥行業茁壯。
2020年末,Deepmind提出的深度神經網絡蛋白質形態預測方法AlphaFold 2,成功顛覆蛋白質結構預測,測算出98.5%的人類蛋白質結構。要知道,現有大部分藥物的作用靶點都位于蛋白質上,精確預測蛋白質三維機構,便能優化藥物設計與治療流程。
放眼全球,AI制藥很快成為生物醫藥投資市場的熱門領域。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間,海內外50多家AI制藥企業總融資超45億美元,但其中近一半發生在2019和2020年。
作為最早入局AI制藥的企業之一,晶泰科技在2020年9月的3.188億美元C輪融資,曾創造全球AI制藥融資額最高紀錄,它將計算、藥物創新、人工智能三大研發中心分別建立在深圳、上海、北京。
“深圳研發中心得益于地域智能制造、算力的產業優勢,北京研發中心毗鄰高校及科研院所,而上海中心地處的浦東新區是人工智能與醫藥研發兩大領域的產業聚集地與資源對接平臺,有獨特的藥物創新協同生態和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晶泰科技首席科學官張佩宇向《IT時報》記者總結,上海營商環境軟硬件齊備,可以更直接地掌握藥物研發一線的痛點和需求,給晶泰科技這樣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幫助藥企加速源頭創新的技術平臺,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土壤。
張江聚集起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兩方面專家學者的側面印證之一是,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AI制藥”相關論壇變多了。各類會議上,專家學者們共同呼吁,AI技術專家同生物醫藥學者的共同協作,才能使AI制藥趨向完善。
“AI技術仍需要克服瓶頸,達到制藥需要的精細程度。”身為資深的生物醫藥學者,徐華強同樣向《IT時報》記者肯定了這一趨勢,“但生命科學的發展一定是大數據的發展”。
晶泰看到了逐步上升的市場。“未來3~5年,AI發現的創新藥將走上臨床。”張佩宇坦言,“在上海和長三角地區,藥企對AI制藥這一具有戰略意義前瞻性技術的需求和合作意愿也更加明確,公司已與不少長三角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今年5月,我們的智能化自動藥物發現平臺,讓正大天晴高難度抗腫瘤新藥項目的時間比原計劃縮減了50%。”
不同以往,當與人類種族命運息息相關的生物醫藥站在下一階段起跑線時,它有了一個可以攜手共進的伙伴——人工智能,并由此開啟或具劃時代意義的“黃金十年”。
作者/IT時報記者 崔鵬志
編輯/ 郝俊慧 挨踢妹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采訪對象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